在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环形使者》中预言:30年后的世界,人们已经掌握了穿越时空的技术。现实中的人们可以被轻易地传送到30年前。当然,在那部电影里,时间旅行的代价就是:“哥么,你悲剧了”。
撇开所谓的“外祖母悖论”或者“虫洞效应”,假如时空旅行真的可行,假如“looper”真的存在。也许……假如美酒也能穿越,那他将遇到怎样的奇遇呢?那么现在,让我们打开时光机开始向上千年前的古老传送一只穿越时光而不变味的葡萄酒……
说到博大的中华饮食文化,一般我们不会立马想到“葡萄酒”这个单词。毕竟在文化里和菜相得益彰的饮料一般是“黄酒”或者“白酒”。但即使如此,仍然是世界上几个葡萄属植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诗经》就记载了“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可见人在很早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虽然,葡萄这个品种古已有之,但是在中华大地上一直没有发扬光大是有其原因的。不像欧洲地中海流域浸渍海水的土地只适合葡萄和橄榄这样适应力强的植物。中原有着如此肥沃的土壤和的人口,为了填饱肚子,“五谷”稻香连天,而葡萄固然美味,却也只能作为农家后院的一两株“奇葩”以供赏玩罢了。
所以,尽管欧洲早就开始了对于葡萄的大规模种植。在,在那个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年代,直到周朝,葡萄藤也只能依附于皇宫高墙之上,雪藏于深宫之中,时而散发幽香,惹人流连罢了。
人开始饮葡萄酒始于汉朝。汉朝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大高潮,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我们的大汉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在古代,粮食酿酒有着严格规定。时逢战乱或者饥荒,国家机关是明令禁止用粮食酿酒的。虽然很多电影大肆描写古人的豪饮,但是直到秦汉之际,酒精饮料依然长期高居“品”的行列,酒虽有所兴,但并未大兴。
很多武侠小说或者古装电影里但凡遇到说不清楚的事情就会将之描写成“从西域引进的”云云。葡萄酒也是如此被打上了“西域进口”的商标。我国的欧亚种葡萄是由历史上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也就是现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除了盛产葡萄、苜蓿,还盛产举世闻名汗血宝马。张骞出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方尤其是中东地区的葡萄酒技术也就在这驼铃声声中在得到了推广。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而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
在汉朝,尤其是东汉,即使米酒以及早期的黄酒已经开始普及,但如果你顿顿饭能喝得起葡萄酒,那感觉简直不亚于现在能顿顿吃鱼翅捞饭的。酒文化虽然得以大兴,那说的是传统古酒的兴盛,但是喝葡萄酒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三国志·魏志·明帝记》中曾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孟佗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现在的20升。也就是说,孟佗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这段文字始见于魏文帝的《诏群医》。连当朝天子谈起葡萄酒的滋味已然生津,更不用说亲自尝尝葡萄酒的滋味了。的确,对于善饮粮食酒的中原人来说,葡萄酒有着其他酒类难以匹敌的香气,这是味大于香,苦度适中的米酒无法比拟的。而适宜的酸度以及清冽,不上头的酒体也给了中原人无可比拟的新体验。
由于天子的重视,于是“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成为古代对于葡萄酒这种饮料的评价。这在未来的几朝几代都深深影响了人的“葡萄酒观”。对于崇尚传统的人来说,这就成为人鉴别葡萄酒质量的标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就是说,葡萄酒应当“香气浓郁,甜度适中,酒精度高,口感醇厚,回味悠长”。而饮用温度则应该是常温,而不是加热的喝法。
说来说去,葡萄虽然曾经发于中原,葡萄酒也广受中原人的喜爱,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当中却从来没有走入过寻常百姓家。只有遇到太平盛世,葡萄酒才能在获得一个短暂的流行期,而一旦战火燃起,那些植根于,只生长了10年,甚至更短的葡萄藤将会受到战火的蹂躏。初唐年间,经过长期的战乱,葡萄种植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中大臣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这就使得文章来源于红酒网葡萄酒变得更加难能可贵,中原大国的国宴用葡萄酒大多也只能依靠外国进贡。然而,得益于古代于世界的农业技术,从唐太祖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四代人使得葡萄酒种植和酿造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和普及。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甚至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说唐朝是富强的时代没有言过其实。王国维先生曾说,幸福的莫过于唐朝人,的确,唐朝是的历史高峰更是葡萄酒的“黄金年代”。在盛唐年间真是做到了不但人人有饭吃,更是做到了户户有酒喝。人民富庶,国家强盛,葡萄酒广受社会推崇,这点在诗歌中都有反应。